【发布会实录】解读慢阻肺科学防治知识新闻发布会
一、时间
2025年3月31日15:00
二、地点
淮北市卫生健康委15楼会议室
三、发言人
钟 雁 市卫生健康委四级调研员、基层卫生科科长
彭 敏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科长
四、主题
解读慢阻肺科学防治知识
五、预案内容
(一)阐述一下慢阻肺的定义、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
嘉宾(彭敏):慢阻肺的全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部疾病,通常是由于吸烟、空气污染和职业性粉尘暴露等导致,由于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引起气道和肺泡异常,进而表现为持续的气流受限和呼吸道症状。患者常有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且呈进行性发展,伴有喘息和胸闷等表现。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阻肺症状便是咳嗽,这种咳嗽会在冬春季节的寒冷环境中更为明显。这种咳嗽常常持续较长时间,不易缓解,而且还会加重呼吸困难。患者在咳嗽时可能会感到疲倦和乏力,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一些患者还会伴随着咳痰的情况。呼吸困难是慢阻肺最为典型且突出的症状之一。当患者进行一些日常体力劳动时,会感觉到自己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是胸闷的情况。急性发作期,一小部分慢阻肺患者还会出现胸痛、嗓音嘶哑等症状。胸痛通常在患者呼吸困难或咳嗽时加重,可能与肺部炎症或肺部感染有关。嗓音嘶哑可能是因为气道炎症引起声带水肿,导致声音变得嘶哑或沙哑。
慢阻肺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很好控制,慢阻肺会恶化导致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直接威胁生命。
(二)刚才彭科长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慢阻肺的定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那目前我国慢阻肺的发病现状如何?哪些人群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请钟科长向大家介绍一下。
嘉宾(钟雁):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全球“四大慢性病”,这四大慢性病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是全球第三大死因,也是我国居民第三位死因疾病,前两位分别为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我国慢阻肺病年死亡超100万人。
根据2012—2015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结果,发病现状和高危人群是:20岁及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达8.6%,且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11.9%,女性5.4%),农村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农村9.6%,城市7.4%),40岁以上则达到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成人慢阻肺患者近1亿。可以说我国慢阻肺病呈现“三高”特点,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2008年至2017年,我国每例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患者的年平均住院费用逐年增长。
一般认为35岁及以上且有吸烟史、职业粉尘暴露史、化学物质接触史、生物燃料烟雾接触史、慢阻肺家族史等情况之一的人群即为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三)感谢钟科长的介绍。那针对慢阻肺的一些高危人群应怎样进行早期筛查,请彭科长为我们做一下解答。
嘉宾(彭敏):慢阻肺的发病初期,患者通常无明显不适,早期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症状。其次,即使出现咳嗽、咳痰、气短症状,很多人也是觉得是年龄大了或者吸了烟后正常反应,很少去医院就诊,最多自己服用止咳化痰药物。常常等到呼吸困难严重,呼吸气流不畅越来越严重时才求医,而这时病情已经进展到中度以上,治疗和恢复的效果都不好。这些都是和慢阻肺早期症状不典型有很大关系。
是不是慢阻肺高危人群,我们就要了解那些人是患有慢阻肺的好发人群?
首先,我们要知道,慢阻肺不是遗传性疾病,而有慢阻肺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有慢阻肺。主要是因为长期暴露在危险因素里面尤其是二手烟。
其次是抽烟和吸二手烟的人,吸烟是导致慢阻肺发生的主要因素,每5个吸烟者中就有1个最终会发展为慢阻肺。吸烟者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吸烟年龄越早,慢阻肺发病风险越高。
同时,长期呆在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环境中人。空气中PM2.5、PM10水平升高,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浓度过大和接触时间过久都是导致慢阻肺重要危险因素。
最后是儿童时期反复患有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疾病。
针对好发人群,一般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患者自测题有助于早期发现:
1.你经常每天咳嗽数次?
2.你经常有痰?
3.爬楼梯做家务时你是否比同龄人更容易感觉胸闷、气短、活动能力下降的情况?
4. 你的年纪是否超过40岁?
5. 你现在是否吸烟,或者你曾经吸烟?
如果有三个以上问题回答“是”,即应向医生咨询,并进行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早期诊断COPD,并得到早期治疗。
除了常规肺功能检查,还可以做胸部CT、X线(早期胸片可无变化,以后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血气检查(确定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碱平衡紊乱,并有助提示当前病情的严重程度。)等进一步鉴别诊断。
(四)感谢彭科长的解答。对于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科学防治,进而有效控制慢阻肺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嘉宾(彭敏):慢阻肺的科学防治需要综合多种措施,包括戒烟、避免有害环境、健康生活方式、呼吸锻炼、定期体检、药物治疗和预防感染等。
1.戒烟: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因素,因此戒烟是预防和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对于吸烟者,应尽早戒烟;对于非吸烟者,应避免二手烟的暴露。
2.避免有害环境:尽量减少暴露在空气污染、化学物质和粉尘等有害环境中。在空气质量差的日子里,应减少外出活动,或佩戴口罩进行防护。对于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应做好劳动防护,如佩戴防护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像当前冬季尤其要做好慢阻肺的防治,一是气温和湿度的变化:由于冬季的气温及湿度在四个季节当中都是最低的,所以会导致人体呼吸道粘膜的保护作用被削弱,使患者更加容易发生感染。除此之外,冬季寒冷的空气还会对患者的气道进行刺激,并导致收缩或痉挛。二是冬季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一旦受到感染则会使病情急剧恶化。三是生活条件的改变:冬季农村取暖常常伴随燃烧煤炭、木材等物质,释放的有害气体会进一步影响肺部健康。此外,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也容易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影响身体的氧气摄入。
3.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膳食营养,多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拳等,以增强肺功能和心肺耐力。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愉悦的心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4.呼吸锻炼:可根据专业人员建议,加强呼吸功能的锻炼,学习正确的呼吸技巧,如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以改善呼吸功能。这些技巧有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呼吸困难。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慢阻肺。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从事有害职业者等,应更加重视肺功能检查。
6.药物治疗:一旦确诊患有慢阻肺应立即进行有效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扩张气道,减少炎症,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7.预防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这对于预防急性加重至关重要。慢阻肺患者建议每年接种1次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1次肺炎球菌疫苗,并建议根据国家政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8.家庭氧疗:在医生的建议下在家中接受低流量吸氧或佩戴无创式呼吸机,改善呼吸困难、缺氧症状,缓解慢性呼吸衰竭。
(五)我们知道今天节目的主题是加强慢阻肺科学防治 促进慢阻肺项目落实,主题中项目具体指什么项目,包含哪些内容,请钟科长详细为我们介绍一下。
嘉宾(钟雁):刚才我已经介绍了我国慢阻肺病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的“三高”特点,与此同时,我国慢阻肺也面临着一定的防治困境。一是知晓率、诊断率低。根据省疾控相关调查,受访者中仅约10%知道“慢阻肺病”这一疾病,仅不足10%曾接受过肺功能检查,仅2.6%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虽然慢阻肺的患病率、致死率均居高不下,但是它的诊断率却非常低,目前能早期被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不到30%,在所有慢阻肺病患者中,近九成此前没有得到明确诊断,超过60%患者没有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无症状患者需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以发现诊断慢阻肺病。二是慢阻肺病急性加重事件漏诊率高。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病筛查及诊断的关键手段,我国慢阻肺病疾病知晓率和诊断率低核心原因之一是肺功能检查不足,目前肺功能检查在我国尚未完全普及,仅12%的慢阻肺病患者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基层医院肺功能检查设备缺失,且基层医生对肺功能检查应用水平较低。三是针对潜在炎症和延缓疾病进展的治疗措施有限。当前慢阻肺病绝大多数药物仅针对疾病症状,吸入治疗是慢阻肺病治疗的核心,靶向潜在炎症或延缓疾病进展的治疗措施有限,仍有约50%的慢阻肺病患者持续经历急性加重事件。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疾病负担,也为了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2024年9月,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基础上,加强呼吸道疾病防治。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的对象主要为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的慢阻肺病患者。各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逐步为辖区内的已确诊慢阻肺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状况、治疗情况等。每年至少提供4次随访,其中不少于2次面对面随访,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患者的症状、用药情况、是否有急性加重等情况。为慢阻肺病患者提供每年至少1次的健康检查服务,检查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常规体格检查,以及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提供的肺功能检测。向慢阻肺病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包括疾病知识普及、生活方式指导、用药指导等,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这一政策旨在确保更多的慢阻肺病患者能够享受到国家的健康服务,为预防和应对常见以及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打下良好基础,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推动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目标,也是推动“平疫结合”,巩固我国疫情防控有益经验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