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利益共享
——淮北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健康中国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淮北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坚持医保打包付费、实施慢病“小包干”试点、将医保资金向健康管理单元签约服务团队包干,不断深化医保多元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共体利益共享机制在县镇村三级落地见效,有效激发签约服务团队主动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和“医保基金守门人”的责任意识,推进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深化医改的亮眼答卷。
以利益共享为核心,坚持医保总额预算“大包干”
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让各级医疗机构形成更紧密的合作?问题的关键是“钱袋子”。
濉溪县以利益共享为核心,坚持医保总额预算“大包干”。实行打包付费机制,每年制定《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按医共体人头总额预算管理实施方案》,将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加强了医保基金支持医共体建设的保障促进作用。落实医保基金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偿签约医保按50元/人补偿,由镇卫生院依据考核结果分配,进一步完善了“个人+医保+公卫+两病一体化”的家庭医生签约付费支持政策。
同时,按照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原则,明确医共体结余根据成员单位考核结果按县、镇、村6:3:1分配,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享受5%的结余,从牵头医院结余份额中列支,推动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做好疾病预防工作中实现价值和待遇提升。
以医防融合为重点,创新慢病保障试点“小包干”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核是利益共同体,要让辖区百姓、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从中获益,关键在于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从单纯诊疗行为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转变。
濉溪县结合实际创新慢病包干政策,在医保总额预算的基础上,创新以“大包干”带动“小包干”,2021年起将常见慢病医保基金向卫生院包干,根据慢病试点人群服务需求逐年优化包干标准和试点病种,2024年扩大至47组疾病,建立起慢病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依托医师培训统筹资金支持,推动牵头医院全专医师下沉基层慢病一体化门诊长周期值守,2024年基层慢病一体化门诊服务17.6万人次。将全部村卫生室纳入门诊慢病医保定点管理,依托医共体中心药房实现县乡村用药目录、药品保障、药事服务“三个衔接”,基层慢病患者就医取药可及性进一步提高。
围绕两病管理、慢病门诊、慢病住院、用药保障等重点指标,按年度修订慢病包干绩效考核指标,慢病包干结余资金依据考核结果按县、镇、村4:4:2的比例分配,推动基层从慢病防治中获得收益。
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探索签约服务团队“单元包干”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需要县、乡、村三级打通层级壁垒,在落实各自功能定位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顺畅流动。这其中,就需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
医保基金向签约团队包干。在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网格化健康管理单元的基础上,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健康管理单元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医保基金向单元签约服务团队包干,建立健康管理单元医保基金包干机制。
强化结果评价导向。制定《健康管理单元医保基金包干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将单元人均医保基金支出同比下降或增长低于全县单元平均增长作为参与结余分配的核心评价要求,同时与医共体结余和有偿签约医保补助分配挂钩,进一步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在健康管理单元医保基金包干的基础上,制定《健康管理单元综合绩效考核方案(试行)》,以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村级指标为基础开展考核,实施结果共用。明确单元结余资金在单元签约服务团队内按村、镇、县7:2:1分配,进一步完善健康管理单元正向激励机制。